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(北大心理学硕士好贵啊)




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,北大心理学硕士好贵啊

大家好,这里是考个研吧!

所谓的复旦新传复试存在本科歧视,只是一种江湖误传。

近十年来,进入复旦复试被淘汰的211/985院校学子不乏少数,在高分位(前5名)被出局的也有先例,甚至连续两年进入复试均被out的情况也真实存在……

所以,你的“出身”并不能决定你的“出路”,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我们的综合能力。

说来也奇怪,每一年备考刚开始,总会有同学私戳学姐——

"学姐,我本科是一所非常普通的院校,非211/985,听说复旦新传很看重学生的本科院校,真的是这样吗?复旦存在本科歧视?"

“歧视”的传言从何而来?

学姐以为,关于复旦是否存在歧视的问题,应该是诸多报考名校学子都会关心的问题。“歧视与否”不仅直接影响着同学们的报考决策,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同学们的备考心态。

可以非常明确的说,无论是复旦,还是其他院校,“本科歧视”的说法都站不稳脚跟。

之所以会盛传这些“谣言”,其实某种程度上是“幸存者偏差”的表现。

一来,“我一个朋友说,有人双非然后复试……被刷了,初试第一”这类“强化标签、忽略本质问题”的人际传播内容,常常左右了我们的独立判断能力;

二来,成功上岸的学生在进行自我总结时,往往不太会大笔墨地渲染自己的本科院校,所以我们只能从别人的成功学经验中看到我们能看到的。

可以说,是巧合和阐述双重语境,构成了现在的“本科歧视论”。

“综合能力”到底指什么?

看到这里,有同学不禁想问,“学姐你说复旦没有本科歧视,那为什么初试第一的同学都会被刷?”

由于我们没有亲临面试现场,更未看到有关被刷学子的自我阐述,我们无法全面评判高分考生被刷的全部因素。

但根据学姐这些年了解的经验来看,复试被刷的同学常常存在如下共性:

1.因初试分数高,复试准备不充分,自我介绍存在明显的“掺水”特征,即过度夸大自己的过往经历,过度包装自我。(总结之,考生表现的极度不真实!不真诚!)

2.临场发挥能力极差,答非所问、一问三不知,与自我介绍的“牛逼”形成极大反差。

3.逻辑思维混乱,在回答面试官提问时,没有系统的思考,张口就来,想到哪里说到哪里,常常泛泛而谈。

4.表达能力差,心态差,一跟老师对眼就慌张,说话颤颤巍巍,磕磕绊绊;一旦被问及自己不熟悉的问题,便全面崩溃,丝毫没有沉着应对的心态。

反观那些在复试成功甚至逆袭的考生,学姐常常能感觉到,他们在对话、交流中的那种“自我意识”,即不慌不忙、沉着冷静、面容舒展、独立思考、侃侃而谈、真诚又舒服。

所以,考生应该突破一种固有、传统的思维,即考研仅仅是一场像高考一样的“应试考试”,而应当树立起一种科学、正确的考研观——考研是对学生综合实力的考查,作为应试考试的初试,是我们能否接近理想学府的“入场券”,而复试表现好坏则是最终决定我们能否打开理想学府大门的“钥匙”。

考研,尤其是考名校,一定要关照自我综合实力的进步。

基于此,在备考的过程中,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学习能力、思考能力、逻辑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应对力。唯有从一开始便端正我们的考研态度,才能最终在这场“百千人大战”中既成长了自我,又实现了理想。

我是考研吧主,助你考研路上畅通无阻!

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(北大心理学硕士好贵啊)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考研辅导机构 » 二本考研去复旦的几率(北大心理学硕士好贵啊)

赞 (0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